|
【广西】广西永福古窑址清理出宋瓷60吨 揭烧造秘法 |
【guangxi】2010-11-15发表: 广西永福古窑址清理出宋瓷60吨 揭烧造秘法 窑址发掘现场航拍图。桂林鑫鹰公司航拍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图为出土的永福花腔腰鼓。记者甘宁摄各色出土瓷碗琳琅满目。记者甘宁摄“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一曲流行歌曲《青花瓷》,勾起了许多人 广西永福古窑址清理出宋瓷60吨 揭烧造秘法窑址发掘现场航拍图。桂林鑫鹰公司航拍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图为出土的永福花腔腰鼓。记者 甘宁摄 各色出土瓷碗琳琅满目。记者 甘宁摄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一曲流行歌曲《青花瓷》,勾起了许多人对宋瓷的向往。宋瓷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以青白瓷为主,滑如凝脂,如冰似玉,是中国瓷器最优雅的代表。 永福窑田岭窑址,是宋代南方青瓷的一处烧造中心,早在1975年就被发现,只于1979年进行过一次小规模发掘。时隔31年后进行的这次大规模发掘,揭开了窑田岭的更多秘密:这里是烧制珍贵高温铜红釉的窑场。这里就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周去非写下的“产腰鼓”的“职田乡”。这里所产的大部分青瓷极有可能用于外销,印证了宋代岭南发达的海外贸易。 记者近日探访考古现场,听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解读千年宋瓷窑场的奥妙。 壮观龙窑一字排开 烧造高温达1400℃ 在广西,著名的古窑址有永福窑、藤县窑、容县窑等。永福窑就是指位于永福县永福镇方家寨窑田岭至广福乡大屯木浪头一带的窑址,分布于洛清江两岸坡地上,绵延约7公里。这次发掘的正是窑田岭窑场的核心区。 记者在现场看到,5个发掘区各有2~3条龙窑。顾名思义,龙窑就是长龙形的半圆形窑,依斜坡由低至高一路向上建。在低处开口的火膛中烧柴,温度就能向上传导到斜坡顶部的窑尾,从而把整窑瓷器都“蒸熟”。 条龙窑约45米长,宽2~3米。这么长的窑只烧开口处一把火怎么够呢?原来,龙窑每隔四五米会设一格燃烧室,窑工不断向内投柴火加温,保证全窑温度足够。由于窑头到窑尾有温差,瓷器质量一路递减,窑头烧精品瓷瓶,窑尾就只能烧沙陶花盆了。 考古队领队何安益说,龙窑温度能达1400℃,从窑床底部、两侧层层叠叠的“窑汗”就能看出。“窑汗”是泥土被高温烧结后呈现的玻璃化凝结,玻璃越透明、凝结越多,说明温度越高。一条龙窑的寿命也就十几二十年,用久了会崩塌,需要不停修补,越补空间越小,直至窑里容不下窑工弯腰进入,于是报废。 龙窑沿边还有柱洞,用于立木柱搭棚子为窑顶遮雨。只要稍加想象,满面尘灰、挥汗如雨的窑工烧窑场景就能浮现在眼前。 靠近洛清江的一侧是作坊区,里面分布着数个练泥池,两边的淘洗池过滤出很多沙,中间是沉淀出的灰白色的膏泥,很明显是就地取材作坯。永福县文化体育局的文物专家刘家毅说,宋代制瓷胎一般用素白的高岭土,方便上青釉,如景德镇青白瓷。而永福没有高岭土,窑工就用当地产的“蜡泥”来代替。“蜡泥”做出的瓷胎是灰白色的,不如白色的高雅,但是作为民用瓷也足够了。 花腔腰鼓找到产地 宋代或为流行乐器 “花腔腰鼓,出临桂职田乡,其土特宜鼓腔,村人专做窑烧之,油画红花纹以为饰。” “静江腰鼓,最有声腔,出于临桂职田乡,其土特宜乡人作窑烧腔。鼓面铁圈,出与古县……其皮以大羊之革……或用蚺蛇之皮鞔之,合乐之际,声响特远,一二面鼓已若十面矣。” 以上两段对于桂林花腔腰鼓的记述,分别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但是产腰鼓的“职田乡”究竟在哪一直是个谜。 此次出土的大量花腔腰鼓解决了这个问题,窑田岭就在“职田乡”。这也印证了范成大和周去非记述的可靠性。 记者看到,花腔腰鼓空心细腰,一头为圆球状,一头为喇叭筒状,在圆球一端蒙皮敲击,喇叭口就能把声音传得很远。鼓腰有青釉,绘着褐彩双螭,神秘感十足。 刘家毅说,宋代广西流行傩戏,花腔腰鼓可能就是主要乐器,从永福窑如此大的腰鼓产量来看,这里的腰鼓估计是热销的名牌产品。如今在永福县的堡里乡,还有形制差不多的腰鼓传世,使用者是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使用腰鼓和笛子,演奏“阴笛”曲目,主要是用于驱鬼、招魂等民间仪式,与古代傩戏有很大关联。 何安益说,范成大所说“油画红花纹以为饰”中的“红花”,指的应该就是花腔腰鼓上的褐彩绘。腰鼓使用在当时的岭南社会可能是普遍现象。在岭南地区众多已经发现的窑址中,窑田岭窑址是唯一一处有古文献明确记载有关窑址产品类别及生产地点的窑址,表明该窑址在中国陶瓷史的重要地位。 反映宋人日常生活 开创高温铜红釉技术 发掘现场出土了多个纪年印模,上面清楚刻着“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的字样。这种印模是给瓷器底部款识用的,说明这个窑址是真材实料的“北宋制造”。 记者在库房内欣赏到了上千件出土瓷器标本。它们胎薄、釉薄,制作精细,质地清澈透明,主要为青釉,也有酱釉、黑釉、花瓷等。青釉的釉色层次丰富,光泽亮丽,有翠青、洗绿、翠绿等。器型无所不包,除了杯碗碟盘、瓶壶缸罐,还有烛台、灯盏、鸟食罐、香炉、首饰盒,以及用于宋代流行游戏“斗茶”的浅口茶盏,可以一窥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为珍贵的是数量较多的高温铜红釉瓷器,釉色纯正,代表了该窑场最高的技术标杆。何安益说,铜红釉是在青釉料中加铜,在1400℃高温以上无意烧出了红色。工匠发现后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通体红釉的烧制技术。直到元代、明代,铜红釉才逐渐多起来。 在永福窑址发现这种一次高温烧制成功的铜红釉瓷,说明永福工匠在宋代就掌握了这种技术,也代表了宋代瓷器烧制技术的最高水平,是中国古代瓷器烧制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后来明代高温红釉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这种能烧制高温铜红釉的窑场,在宋代都是极其少见的。 刘家毅说,瓷器最大的成本不是泥胎、柴火或者人工,而是集中在那小小一碗釉料中。釉料需要铜等多种矿物金属,永福境内有铜矿,这也许能解释为何窑场设在了永福。 大部产品或作“出口” 遗址保护迫在眉睫 这次发掘出的瓷器都集中于窑场的“废品堆”,也就是宋代窑场的“不合格产品”。记者看到,这些瓷器多少都有些瑕疵,有的缺了一个角,有的背面施釉不均匀,即使如此也难掩其上美丽的花纹和釉色。 据介绍,该窑址是民窑,产品特征属于耀州窑系,主要仿烧耀州窑。虽说是官窑的“山寨”货,但是工艺也十分精致,其仿造程度甚至超过了当代的高仿瓷。 遗留至今的“废品”达到了60吨,想必当年的出货量更是一个巨量数字。这么多的瓷器谁来消费呢?何安益认为,永福窑已经规模化生产,产品本地消化比较困难,而且当时广西烧制青瓷的窑场比较多,因此初步认定该窑场大部分产品可能远销海外,具有专烧外销瓷的功能。 烧窑的是广西本地的工匠吗?从出土瓷器的铭文刻字上,发现了蒋姓、黄姓陶工的名字,考古专家认为是湖南移民。据推测,永福窑的技术为北方青瓷南传。因北宋中晚期北方政治动荡,加上海外对中国瓷器需求旺盛。而开凿于唐长寿元年(公元620年)的桂柳运河,沟通了漓江和柳江,缩短两地航运距离。这些因素促成了北方窑工南下制瓷。从技术特征分析,永福窑田岭属于耀州窑系,但其根源可能与湖南的衡州窑和湘阴窑有关。 何安益说,广西很多较为著名的古代窑场如桂林唐代桂州窑、兴安宋代严关窑、容县宋代城关窑等都已遭到破坏,使人们难以再寻找其往昔的辉煌。因此,对永福窑的遗址保护迫在眉睫,如能建成专题博物馆,将能让公众亲身感受千年的文化传承。 永福古窑址有重大考古发现 湘桂高铁配套工程改道 目前正在发掘的桂林永福县窑田岭窑址传出重大发现:多处保存较好的宋代龙窑以及窑场作坊遗迹出土,清理出的大量宋代瓷器总重量达60吨。为保护这一处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窑址,广西文物部门、永福县政府与湘桂高铁建设部门紧急协商,将原计划从考古现场穿过的湘桂高铁配套工程改道,以完整保护好窑址群。据悉,改道方案正在设计之中。 11月11日,记者从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为配合湘桂高铁建设,从今年1月起至今,该所联合桂林市文物工作队、永福县文物管理所,共同对窑田岭窑址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时间历时10个多月,发掘面积近8000平方米。现场出土的宋代瓷器数以吨计,使用了几辆大卡车才能运走。永福县博物馆、图书馆库房都被堆满,不得不租用另外两处仓库才能存放这些文物。 除了瓷器,此次发掘最有价值的发现还包括清理出9座宋代龙窑、4个明清时期的葫芦形窑、一处宋代窑场作坊遗址,以及大量的灰坑、柱洞。考古队负责人何安益介绍说,本次发掘面积之大,为历年广西瓷器考古之首。其中的作坊遗迹弥补了广西瓷器考古的空白,对于了解广西宋代瓷器制作流程、瓷器烧造工艺等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出土瓷器中有独具特色的翠绿釉瓷、代表宋瓷发展最高水平的铜红釉瓷,还有带有广西民族特色的瓷腰鼓等。窑田岭窑址因此被称为“南方青瓷的一处代表性窑址”。永福县政府计划对窑址进行现场保护,建设窑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让公众能实地看到千年宋瓷的烧造工艺。 瓷砖相关 广西藤县广西欧神诺广西鑫源广西新舵广西瑞远广西新中陶,本资讯的关键词:广西清理 |